10月30日,南海开放大学1201室的“南海有为讲堂”内座无虚席,一场以“岭南琴派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传承”为主题的讲座在此举行,丝竹之音交织,历史文献与现代投影技术融合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。吸引了50多名市民、学生及文化工作者参与。
作为南海有为讲堂第14期活动,本次讲座由南海开放大学与南海区委社工学院联合主办,特邀岭南琴人、思贤琴社社长邵敏谊及佛山古琴研究会成员、岭南琴派传人、天心琴社副社长冯轶群现场演绎并解读岭南琴派艺术精髓。
溯源:岭南琴派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
邵敏谊以《岭南琴谱考》《溪山琴况》等典籍为据,系统梳理了岭南琴派自明代陈白沙开创以来的发展历程,强调其“清微淡远、古朴苍劲”的独特风格。她指出岭南琴派注重“声外之意”,追求意境营造而非单纯技巧展示。现场通过大屏幕展示手抄古谱的高清复刻版和现代琴谱的对比,观众可清晰感受到古琴的传承与革新。减字谱中“吟、猱、绰、注”等指法标记揭示了古琴记谱的科学性和古琴音乐的丰富表现力。
冯轶群老师结合演奏的琴曲《碧涧流泉》,剖析儒道两家思想对岭南琴派的的影响,构筑传统文人抒情达意、陶冶情操、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静的境界。比如琴曲中一段表现流泉叮咚的快板,滑音处理明显带有粤地曲艺特色。
背景资料显示,岭南琴派在清末民初通过“琴社雅集”形式推动文化认同,这一传统与南海本地“魁星阁诗会”一脉相承。这种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,使岭南琴派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。
展演:传统艺术的现代呈现
课程中,主讲老师先后演奏《平沙落雁》《神人畅》等名曲,并以《神人畅》的厚重轻灵讲解“泛音如天、按音如人、散音如地”的琴学理论,引导观众感受博大宽宏、天人合一精神,以《平沙落雁》中特效滑音感受“秋高气爽、群雁飞鸣”的意境。
一位孩子跟随旋律轻声哼唱,孩子母亲表示“孩子通过学校‘非遗进课堂’项目初识古琴,今天特意带她来深化理解”。
对话:文化传承的当代思考
针对大学生提问“如何吸引年轻人”,邵敏谊提出“三化”策略:场景化——将古琴与国风音乐、汉服活动结合;数字化——开发减字谱转换软件;社群化——依托“南海终身学习资源平台”建立琴友圈。她强调:“要让古琴走出博物馆,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。”
南海有为讲堂召集人钟怀山老师指出:"古琴作为'高文化资本'符号,其传承需突破精英化壁垒。我们从2021年策划了'琴声进社区、进校园'项目,让居民和学生在公共空间免费体验。"这一思路与当前非遗保护"见人见物见生活"的理念高度契合,体现了文化惠民的实践方向。该项目通过构建"高校-社区"文化共同体,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古琴教学、非遗数字化记录等实践活动,将文化传承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育资源。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,既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重构,又通过"文化反哺"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形成了专业知识教育与社会价值引领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时代劳动教育、美育实践相结合的探索,有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,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"知行合一"的创新载体。
据了解,目前广东省掌握完整岭南琴派曲目的传承人仅12位,2024年抢救性录制工程已存档7小时珍贵影像。本次活动视频将上传至“岭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”,供公众免费回看。
作为区域文化品牌,南海有为讲堂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,已举办13期,覆盖书法、广绣等主题,累计参与人数超3000人。第15期拟聚焦“香云纱染整技艺”,计划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主讲。